赵迎:作品与歌唱的关系![]() 关键词句一、声乐派别:学院派、江湖派、自娱自乐 学院派注重技巧和艺术的表达,江湖派注重听众的感受,自嗨派交代自己 不少学院派唱歌声音很美,但就是不打动人,我曾经问过一些被方法给困住的“学院派”歌者:这个世界上是现有了歌曲还是先有了歌唱方法?你学习唱法是为了什么? 2000年开始跟随张晓红老师学习声乐,当时学的是民族唱法,老师的观念是作品决定唱法, 2004年考上西南交大音乐系,入学汇报表演的时候,演唱了一首民歌叫《草原之夜》,然而当时音乐系安排给我的声乐老师是唱美声的,他说你这样唱外国人听不懂。然后他用美声来示范了一遍。这样虽然声音很洪亮,但却缺失了亲切自然的感觉,不管我未来有没有想过到国外做一个歌手,我现在想的是我是一个中国歌手,首先要作一个中国人喜欢的歌手,西洋唱法貌似看起来比较科学和先进,但会不会抹杀掉作品本有的韵味和色彩,这成为了我后来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句二、文化之美来自于异,而不是同 后来我学习和了解了音乐史,才发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声,不管是在创作界还是听众界,这个差异永远是存在的。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而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音乐人,他会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就是最好的。而且文化只能交流而不能整合,文化的美来自于异,而不是同,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色彩,那这个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关键词句三、不要用鼻子的真理去攻击尾巴的真理 南半球的夏天同时也是北半球的冬天,东半球的早晨同时也是西半球的夜晚,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会有统一的时间和季节。 你不能说你是黄皮肤黄种人,就认为白皮肤、黑皮肤不对,你不能因为自己长了蓝眼睛就觉得黑眼睛不正常。 所以民族也好,美声也好,流行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代表了声乐艺术的不同流派和不同侧面,而作为一名音乐人他只能用他已知的去解答一些问题,却无法用未知的去解答所有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业务上的精通只是相对的,而在认知上的缺陷才是绝对的。 关键词句四、我的音乐创作理念 后来学习了音乐历史,我便知晓了音乐过去的历史,也大体看到了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趋势。 再后来有了一定的能力,到世界各地去游学,发现无论是中东阿拉伯国家,还是东南亚国家,那里的人们听的流行歌曲大都是极具本民族色彩。比如印度音乐就很具有这种代表性。 我们国家最具特色就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我们汉族民歌的地域性色彩也是很浓厚的,只是这些年受欧美音乐的冲击,正在渐渐的被我们淡忘。纵观学院派和江湖派的音乐创作人,大体上倾向于两个极端,一端是一味的崇尚欧美,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一端是一味的循规蹈矩,固步自封,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这两派当中,能走好中道的少之又少。一个民族是否能把他的文化发扬光大,首先取决于自己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我们要去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赋予传统民族文化新的表现方式和新的色彩,所以这也是我从2007年开始创作歌曲以来,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我的音乐作品就是自身理念最直接的体现。 关键词句五、歌唱的源头来自内心 所以说到这里,唱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大家应该就大体明白了,是你的文化、你的信仰,你的情感,决定了你唱出来的感情和意境。所以同样的一首歌,每个人唱出来的感觉都不一样。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作品需要找到它最佳的演唱方式,并且可以试着做不同的演绎尝试,一切随心而动,用自己的真心和直觉来诠释和演绎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