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迎:想学好唱歌需要具备的天赋和心态![]()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此我把这句话当做了自己的求学座右铭。佛家认为:智慧包含两大部分,第一是去伪,第二是求真。如何才能去伪求真呢?我认为应该像信仰宗教那样:带着怀疑的精神去相信。 学音乐应具备的三大天分 不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唱歌需要有天分才能唱得好,有些人就算没学过,天生唱歌就好听。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我自己的一个声乐学习经历和演唱经历,我认为:所谓天分需要具备三大基础条件,第一是音准,第二是节奏感,第三是一个人唱歌的情感把控能力。而至于嗓音好坏,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因为在这个声乐艺术审美多元化的时代,亮嗓门儿能唱,破喉咙、哑嗓门儿只要有特点,照样也能唱得响亮,不是吗? 第一条天分一一音准,很多人说自己唱歌调唱不准。我总结其原因不外乎有三点:1.大部分人是因为缺乏后天的音乐环境熏陶而造成的。有的人在娘胎里就开始听歌了,而有的人是长大以后去KTV唱歌发现身边的人唱得比自己好才开始去接受音乐熏陶的。2.还有一部分人是无法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而导致的:性子急的人声音紧,音准容易偏高;而性子懒的人声音垮,音准容易偏低。3.还有少数人是因为患有先天性的失歌症而导致的:失歌症是被医学认定的一种由于大脑神经对音的震动频率(物体震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物体震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感知障碍而产生的。人跟人说话七分是表情,三分是内容,表情不对,内容就会变味,语调可以影响句子的意思和说话者的本意,但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辨别语调,而只能依靠情景或肢体语言识别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听不准,所以唱不准。 第二条天分——节奏感,人们对节奏感的敏感度如何很多时候取决于先天性的节奏感知。 第三条天分——情感把控能力,一些歌者声音很好,音准节奏感也很好,但是无论怎么努力演唱就是感觉不打动人,不走心。这不是老师教能教得出来的。而是一种自我的情感领悟和情感表达,是个人情商的表现。如果一个歌手唱歌内心起不了半点波澜,那听众的内心又怎能起得了波澜? 学音乐应该具备的良好心态 现在整个社会的艺考培训很火热,因为很多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希望通过艺考来减分,走上大学的捷径,所以现在虽然学音乐的人很多,但不代表他们都是真心喜欢音乐,不代表他们都是吃这碗饭的。俗话说:始乱终弃。如果一开始的出发点就不对,那音乐院校毕业之后所面临的结局只有改行。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就等于白费了。急功近利很容易让人丢失一些最宝贵的东西。 现在很多艺考音乐培训机构收学生来者不拒,根本没有建立对学生的音乐天赋考察机制,只要交钱就能教,导致学生交了的学费就跟打了水漂似的,不仅没有任何收获还耽误了自己的宝贵时光。而且不少机构都把“签约保过专业线”作成是一项对学生的承诺,就像是给学生吃了定心丸一样以此来拉拢这笔培训业务,为什么说是业务而不是教育?因为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是自私的,每个商家都在宣扬自己的商品、自己所做的业务是最好的。然而究竟谁才是最好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穿过的人才会知道。 所以只有真正有音乐天分的人学了音乐才会有结果,而不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低学音乐才有结果。 中国人常常把“难得糊涂”挂在嘴上,常常借此来安慰和麻痹自己,但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在大环境不利于公平正义出头露面的时候,作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哲学看透不说透。而不是要让中国人活得糊里糊涂! 《易经》有一卦叫蒙卦:物生必蒙,就像小草刚刚蒙着尘土从土壤里顶出来的时候你无法分辨它是什么品种,就像猫和兔子的宝宝刚生下来都是红彤彤肉呼呼的闭着眼睛的小肉团儿,你无法分辨它是什么动物。然而蒙昧不代表愚昧,不明白不代表不聪明。所以蒙昧的人要看接受了什么样的启蒙和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懂得去伪存真,懂得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而不是为了让人变得难得糊涂! 中华传统文化讲坛有这样一句话:不力行人道却要追求才艺,无德行根本却要炫耀琴棋书画,图增添浮躁、傲慢、还有自私自大。如果一个人的天分很高,家境也很好,却没有善加利用和开发自己的优势,而是把这些优于普通人的先天条件当成了骄傲自大、惹是生非的资本,继而祸患就来了。正如陈眉公说过:功名利禄,上者以道德享之,其次以功业建之,再其次以学问识见驾驭之,其下,不取辱则取祸!也就告诉人们:功名利禄都是好东西,但它也是认人的,面对不同水准的人,它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音乐行业本身就是个名利场,如何能让自己的天分为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取辱或取祸,这就看音乐人本身的心态了。正所谓命好心不好,福报转祸兆,心好命不好,祸报转福兆! 总而言之,学音乐不是为了征服别人,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传递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所以同样的一首歌当遇见不同思想、不同精神、不同境界的人,唱出来的感觉都不一样。方法是学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意境是悟出来的,气场是修出来的。愿所有真心热爱音乐的学子,前进的路上充满阳光!
|